女人安全感來自哪(下)

廈門心理咨詢-德仁心心理咨詢:女人安全感來自哪(下)
浴火重生
來到法國,張幼儀徹底覺醒了。她在回憶錄里說:我下定決心,不管發(fā)生什么事情,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,而要靠自已的兩只腳站起來,我要洗刷我的恥辱。張幼儀在二哥和七弟的幫助下,獨自一人在德國生下兒子彼得。張幼儀從英國到德國,再生下兒子,多半年,徐志摩從未出現(xiàn)過。當(dāng)張幼儀拖著虛弱,脹痛的身子回到公寓時,徐志摩出現(xiàn)了,逼她在離婚協(xié)議上簽字。“林徽因就要回國了,我等不及了,這字你必須得簽?!毙熘灸B(tài)度堅硬地說。當(dāng)徐志摩看到離婚協(xié)議達成,手足舞蹈的慶賀時,張幼儀咽下酸澀的淚。1922年11月6日,徐志摩在《新浙江》發(fā)表離婚通告,慶祝高歌他是中國第一離婚男人時,在德國的張幼儀帶著小兒子艱難度日。當(dāng)時,德國的馬克幣每天都在貶值,為了讓錢更頂用,她把徐志摩父親按月寄來的支票,兌換成小額美元使用。為了節(jié)省錢,張幼儀在柏林租住的地方狹小,粗茶淡飯,生活很清苦,但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。在柏林,張幼儀先補習(xí)了幾個月的德文,再進入德國裴斯特洛齊學(xué)院,專攻幼兒教育。張幼儀希望的好日子即將開始,可是唯一的精神之柱倒了。
1924年冬天,小兒子彼得因營養(yǎng)不良,患了重病,夭折了。張幼儀的天再一次塌了,閉門不出,茶飯不思,淚已流干,路在何方呀!就在這時,徐志摩神釆飛揚地出現(xiàn)了,他帶張幼儀去意大利散心。不久,張幼儀才知道,徐志摩不是陪她散心,而是避禍,禍從何起?原來徐志摩回國后,林徽因拒絕了他的追求,與梁思成訂婚了。失戀后的徐志摩如狂奔的駿馬,激發(fā)了他的創(chuàng)作靈感,《再別康橋》等一系引名篇應(yīng)運而生,徐志摩一下成為文化界的名流。紅得發(fā)透的徐志摩認識了朋友王賡的妻子陸小曼,就是當(dāng)時北京紅極一時的著名交際花。才子遇佳人,心靈的火花一碰就著,兩人很快成為彼此的唯一。王賡發(fā)現(xiàn)后,揚言要殺掉徐志摩這個奸夫,徐志摩才去德國找張幼儀。五個月后,胡適寫信告訴徐志摩,王賡同意與陸小曼離婚,徐志摩離開張幼儀速快回國。但徐志摩的父母堅決不要陸小曼,只要他們承認的唯一兒媳張幼儀同意,他們才答應(yīng)。張幼儀又將面臨怎樣的人生?時隔六年,張幼儀回國,回到自己的故鄉(xiāng),見到了日夜思念的父母,兒子,苦盡甘來,上蒼總會善待善良的人。
1926年10月在張幼儀的幫助下,徐志摩與陸小曼結(jié)婚了。但徐志摩的父母看不慣陸小曼的作派,加之陸小曼吸大煙,更讓徐家無法接受,在經(jīng)濟上一刀兩斷。而陸小曼向來過慣奢糜的生活,每個月花費高達幾萬元。徐志摩為了掙錢養(yǎng)家,在好幾所大學(xué)講課,為了節(jié)省費用,只能坐廉價的飛機來回跑,日子過得很艱難。常言道:“三十年河?xùn)|,三十年河西,風(fēng)水輪流轉(zhuǎn)?!贝藭r回國的張幼儀,開始在東吳大學(xué)教授德語,之后,被聘為上海女子商業(yè)銀行副總裁。張幼儀接受這家銀行正瀕臨破產(chǎn),張幼儀為了省錢,不請律師,親自逐個跟債務(wù)人溝通,幫助他們改善經(jīng)營,籌錢還上貸款。她每天準時上班,把自己的辦公桌安排在大堂的最后面,第一時間掌握情況,解決問題。張幼儀靠著鐵娘子的精神和睿智,很快在上海金融界混得風(fēng)生水起,成為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。同時,張幼儀下班后還經(jīng)營一家服裝公司,她賣的服裝,款式新穎,時尚流行,連嘲笑她是個土包子的徐志摩也經(jīng)常光顧。
寬厚仁愛
徐志摩對張幼儀重新定位,重新認識。他逢人就夸,張幼儀是個了不起的女人,還經(jīng)常給她寫信、說心事。張幼儀很大度,不但幫他排憂解難,還老接濟他。每次給徐志摩錢時,為避免不傷自尊,總會說:“這是你爹的錢?!毙熘灸δ赣H病故后,張幼儀幫助徐志摩料理后事。真是福不雙降,禍不單行。1931年11月19日,徐志摩乘坐的私人免費飛機,在濟南黨家莊鄰近觸山爆炸。陸小曼聽后昏死過去,用拒絕認尸來拒絕事實。張幼儀鎮(zhèn)定決斷,處理全部事情。張幼儀讓弟弟帶領(lǐng)兒子徐積鍇前往南京招領(lǐng)遺體,之后,為徐志摩辦理體面的公祭典禮。徐志摩死后,張幼儀一直悉心照顧徐志摩的父親,也接濟陸小曼的生活。很多人不理解張幼儀為什么為徐志摩做那么多?僅僅是愛嗎?我忽然想起《菜根譚》中說:“處世讓一步為高,待人寬一分是福?!睂捄翊耍坏且环N修養(yǎng),也是一種智慧,更是給自己積福。但愿我們在生活中,對待他人遇方便時行方便,得饒人處且饒人。佛說:“因果有輪回,凡事皆有報,你給別人的一切,最后都會回到自己身上。”確實如此。
重建家庭,幸福美滿
張幼儀孤獨漂泊了31年,把心思全放在事業(yè)和兒孫身上。最后在53歲時才給自己找了一個歸宿,并且還是一個與徐志摩長得相像的男人。他叫蘇紀之,是張幼儀在香港的鄰居,是一位中醫(yī)(比張幼儀小3歲),被妻子拋棄。相同的命運讓兩個人走到一起,并且幸福生活了28年。張幼儀真正感受到來自丈夫的寵愛,用甘之如怡來形容她當(dāng)時的生活再恰當(dāng)不過了。1967年,張幼儀和蘇醫(yī)生一起,到英國康橋、德國柏林故地重游。她站在當(dāng)年和徐志摩居住過的小屋外,沒辦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輕過。1968年初,張幼儀親赴臺灣,找到梁實秋、蔣復(fù)璁——梁實秋是賞識徐志摩的文友,蔣復(fù)璁是徐志摩的表弟。她說:“希望你們兩個出面,給徐志摩編一套全集,資金由我來出……”1969年由蔣復(fù)璁和梁實秋主編、臺北傳記文學(xué)出版社陸續(xù)出版了《徐志摩全集》,了卻了張幼儀的心愿。有人問張幼儀愛徐志摩嗎?她只說:“在他一生當(dāng)中遇到的幾個女人里面,說不定我是最愛他的”。不過,每當(dāng)提起徐志摩,張幼儀依舊耿耿于懷,即便是到了晚年,也如此。由此可見,徐志摩對她的傷害有多深,也間接可看出在張幼儀心里,徐志摩的分量有多重。
1988年1月21日,張幼儀病逝于美國紐約曼哈頓寓所。掩卷沉思,張幼儀的一生,正應(yīng)了印度四句極具靈性的話:無論你遇見誰,他都是對的人;無論發(fā)生什么事,那都是唯一會發(fā)生的事;不管事情開始于哪個時刻,都是對的時刻;已經(jīng)結(jié)束的,就已經(jīng)結(jié)束了。如果事與愿違,請相信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。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失去,不斷得到。有人讓你哭,就會有人讓你笑,讓你溫柔地善待所有的刁難。有讓你痛不欲生的事情,就會有讓你重拾希望的事情。而所有的失去,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償還。你要做的,就是珍惜自己,充實自己,強大自己,心存感恩,生活總會給你最好的答案。文末點個【在看】,但愿大家捧著一顆初心,頭頂天,腳踏地,行得端,走得正,站得穩(wěn)。自問一生無愧事,死后方可對青天。不說悲,不說愁,一生故事獨自守,相信一切,都是最好的安排。
心理咨詢預(yù)約:0592—5515516
心理健康官網(wǎng):http://m.hotbraziliangirl.com